打開購物網,滿眼盡是團購網站。今年以來團購網站的規(guī)模一再擴大,目前國內團購網站數量已經接近1800家,團購內容也從單一化逐漸向多元化發(fā)展,如今衣食住行幾乎都能在團購網站中找到身影。如今的團購已經在網購市場中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其所帶來的市場也很可觀。雖然團購還存在著騙團、規(guī)范缺乏等多種缺陷,但對于喜歡嘗鮮的年輕消費群體來說,團購更像是一次冒險式的體驗。也許會碰到不好的局面,但大多數情況下,用很少的錢去換取價值比較高的產品或服務,怎么算都劃算。也正是年輕消費者對團購的熱衷讓團購身處輿論漩渦中仍能保持漲勢。團購所帶來的巨大市場和其背后所代表的潛力也被一貫喜歡“趕時髦”的家電業(yè)看中。
相關數據表明,今年以來國內家電市場整體漲勢較弱,除小家電外,黑、白電在國內表現都不佳。日前多個企業(yè)發(fā)布的半年報也反映了這一點。終端消費市場表現不好,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市場的飽和度。據悉,除了小家電外,國內大電市場都趨于飽和,市場推進因此變得困難;另一方面,經濟復蘇緩慢、市場消費力疲軟也阻礙了消費市場的增長。家電企業(yè)急需一些辦法來刺激消費、進而拉動市場需求,團購便進入了被規(guī)劃的范圍。
中秋假期之前,多個家電企業(yè)和家電渠道商都推出了團購活動:海爾在三天假期中分別推出三種不同的團購活動和相關服務,吸引了足夠的眼球;志高在一些地區(qū)打出了五折團購變頻空調的旗號,也足夠引起全城震動;上海國美則在三天假期間砸下上百萬資金來支持團購活動……據悉,此波家電團購活動最低的折扣達4.5折。對于消費者來說,這樣低的折扣力度具有絕對的誘惑力,而其給家電消費帶來的震動,遠不止這三天。于是企業(yè)無限收縮利潤來維持的團購在某些專家的言論里,豁然成了家電業(yè)市場增長的救世主,甚至成為中國家電企業(yè)的新春天。
的確,對于目前整體表現疲軟的家電市場來說,利用較大力度的規(guī)模性促銷活動來刺激消費,短期內很具可行性。然而長遠的看,以收縮利潤來維持市場,真的是家電市場需要的促銷手段嗎?家電企業(yè)又能支撐多久?
此次大舉進行家電團購的滿座網推出的團購堪稱耀眼,產品團購價格幾乎都維持在實體店的一半左右,這也引起了部分人的懷疑。對于懷疑,滿座網相關負責人算了一筆賬,試圖以此解釋為何團購可以這么便宜:該負責人舉例解釋,如10000套煙灶套裝,平均每套成本價3000元,占用資金要3000萬元。進入實體賣場后,就算每半小時賣一套,一天賣10個小時,也需要賣500天才能賣完。這樣,3000萬元的資金成本哪怕按銀行貸款年利率6.56%計算,也高達273萬元,而事實是現在并沒有這么便宜的貸款;另外,這500天要租倉庫存貨,相關的房租和人員工資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果將這些產品拿去賣場銷售,還要產生一筆費用,但是用這些費用來搞團購,說不準一天之內就解決問題了。這樣一來,省下的錢就能保證企業(yè)在保證利潤的同時以如此低價格進行團購。
這筆賬乍一看,完全清楚的向我們交代了團購之所以如此便宜的原因,然而事實呢?
據了解,這家以極大降價力度進行促銷的網站所推出的產品中,在實體店中幾乎找不到影子。換句話說,除了少數幾款,剩下的產品都不是企業(yè)在市場上主推的產品型號,所以關于折扣幾何的問題,就變成了未知。另一方面,非主推產品買回家會存在隱憂:售后問題能否有保障未知,又也許在需要售后的時候會被告知沒有某個零件也說不準,彼時這也會成為遺留給消費者的痼疾;而企業(yè)也會因此受到牽連、形象受損。
當然,對家電企業(yè)來說,團購所代表的首先是利潤大幅度的收縮。
團購最大特點就是便宜,甚至可以用離譜形容。例如某個KTV,正常情況下唱歌4個小時需要300元,但是團購僅需29元,這期間的差距不難算出。家電產品的團購價顯然不能做到低于一折,但對于家電產品不小的價格基數來說,五折左右的降價已經是相當給力。比如說某品牌的電視原價要5000元,那么團購價就僅需2500元左右,這期間的差距可比唱KTV大多了。但是消費者歡樂的同時,我們不能不考慮家電企業(yè)的感受和承受力。
在此之前,不管是家電企業(yè)還是家電賣場,口徑非常一致的對外宣稱家電利潤非常薄弱,幾乎沒有賺頭。那我們可以想象,幾乎沒有利潤的產品需要以五折的價格賣給消費者,家電企業(yè)或者賣場將是什么狀態(tài)?即便不當場吐血身亡,但隨著賣出去的產品越多,想必越接近破產死亡了吧。退一萬步講,即便家電產品的利潤沒有眾人所說的薄弱,但作為一個用真材實料的原材料耗費人工來組成的家電產品,是沒有辦法同諸如KTV歡唱4小時這種成本幾乎可以不計的商品比擬的。這也決定了家電產品不能同KTV一樣肆無忌憚的進行團購活動,以蝕本為代價來換取暫時的市場份額。
基于此,不得不說,團購可以成為家電業(yè)救世主的言論略顯淺薄。在家電的銷售活動中,團購只能作為小菜,偶爾起到調劑的作用。不論是家電企業(yè)還是家電賣場,都不可能將團購作為日常的銷售手段。即便是在家電市場整體疲軟的背景下,企業(yè)也不能將蝕本作為充銷售量和銷售額的常規(guī)手段,畢竟國內的家電產品、尤其是大電產品,利潤真的沒有高到可以人企業(yè)任意的降價促銷;而家電產品所需要的生產成本也決定了,家電產品不能以無限收縮成本為前提進入團購的大軍。